物流枢纽是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国家发改委2018年发布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指出,国家物流枢纽主要分为6种类型,即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以及陆上边境口岸型等。陆港型物流枢纽主要依托铁路、公路等陆路交通运输大通道和场站(物流基地)等,衔接内陆地区干支线运输,主要为保障区域生产生活、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提供畅通国内、联通国际的物流组织和区域分拨服务。
近年来,我国陆港发展已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城市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各地陆港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中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创新陆港发展模式、积累总结实践经验,涌现出了一批创新成果,在陆港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文选取了国内典型陆港案例研究,对比国外陆港案例分析,为其他陆港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西安国际港务区
项目概况:
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主城区东北侧的灞渭三角洲,是西安主城区未来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区域,基地内部拥有铁路集装箱中心,总规划面积为120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建设用地面积为44.6平方公里,设计年吞吐量达到90万标箱。
发展模式:
按照“”港-区-城“的发展战略,优先完善国际陆港的服务功能,实现“以港兴业,以业兴城”。
功能布局:
项目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公路码头三大支撑平台,规划西安国际港务区将划分为集装箱中心站区、国内贸易区、综合服务区、综合保税区、产业转移承接区、应急物流园区、城乡统筹建设区等八大功能分区。
经验借鉴:
西安国际陆港是国内规模较大、建设较为成功的陆港之一,功能布局以铁路集装箱、国际贸易、综合保税区、应急物流为主,布置在规划区核心位置,周边辅以产业承接区、综合配套区等,布局上以集装箱作业区、保税物流等核心功能为中心,向外圈层式布局。
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
项目概况:
成都国际铁路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点,覆盖面积73.2平方公里。依托中欧班列通道优势,推动了从内陆腹地向开放枢纽、泛欧泛亚港口的成功转型,建立起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成都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联接境外63个城市和境内20个城市,成为成都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面向泛欧泛亚开放的战略门户。2021年吞吐量达到85万标箱。
发展模式:
“ 港、产、城 ” 圈层式发展。以集装箱中心站物流港为依托,围绕其海关和物流平台功能,外围布局保税加工、跨境电商等对要素流通较高的产业;以大湾物流港为依托,凭借散货集散优势,集聚布局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物流业,并紧邻物流开展大宗商品贸易、保税加工业。
功能布局:
临港服务业聚集区形成 “ 一轴两带双引擎、一核五区筑功能 ” 的规划结构。一轴 —— 新青区域发展轴。两带 —— 国际生产服务带、临港产业聚集带。双引擎 —— 集装箱中心站物流港(主引擎)、大弯站物流港(负引擎)。一核 —— 自贸中心。五区 —— 大宗商品交易区、保税加工区、跨境电商区、现代物流区、临港都市生活区。
经验借鉴:
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实行的多式联运“一单制”形成了进出口企业、银行、港口之间标准化、规范化运营流程,加速各个业务节点的流转效率,实现各方信息交互和验证的高效化。同时,通过叠加多重平台功能,实现外贸由纯生产型向贸易型为主、生产型稳步增长的结构模式转变。
美国芝加哥陆港物流中心
项目概况:
芝加哥陆港物流中心占地约25.9平方公里,是北美最大的陆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内陆港口,芝加哥陆港位于密歇根湖西南端,芝加哥河河口附近,芝加哥港可取道圣劳伦斯内河直达欧洲,也可取道密西西比河提供通往墨西哥湾的驳船运输。
发展模式:
芝加哥陆港物流中心是以集装箱运输设备为基础的多式联运中心,业务范围主要围绕以多式联运为核心的联运货物的仓储、运输、分拨、包装等业务,为客户提供“一单到底”方便快捷的“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不但满足了客户便利化的物流服务需求,而且为客户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 25% 左右。经济高效的物流运作能力,吸引了各类物流运输企业进驻物流中心。
功能布局:
经验借鉴:
美国芝加哥陆港物流中心是国外建设早、发展成熟的陆港,通过扩大产业集聚效应,为物流运输环节的协作与协同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创新物流服务模式,集约化、标准化管理,提高集中环境管理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及环境保护的社会效益。
总结:
在内陆港规划建设之初,就要统筹协调规划,明确市场定位。内陆港的建设布局要选择铁路、公路集聚点;要优先选择一二级铁路物流基地或者铁路中心站周边;要充分与连接较近的港口群协商沟通,展开合作,结合周边产业布局及市场需求,吸引货源、拓展网络,通过与沿海、沿江港口、铁路部门签署铁水联运合作协议等模式,统筹公共港运营发展。在国外内陆港的发展过程中,内陆港建设属于政府提供的物流公共设施建设,具备当地政府的强力支持,优秀的市场开发计划和物流运营商的支持等都是内陆港成功的重要条件。
《赛宁创新(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