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双向驱动我国跨境铁路冷链运输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铁路释放了大量运能资源,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中长距离冷链运输需求的扩张下,铁路冷链物流也得到较快发展。与传统公路运输相比,铁路“冷链运输”具备许多优势。
首先,铁路冷链物流具有节能环保的优势,尤其是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下,大力发展铁路冷链运输有利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其次,铁路冷链运输有利于促进食品冷链流通率、保障食品安全,铁路冷链运输能够为货物提供最低零下25摄氏度的温度,并动态调节温度持续制冷保温。此外,铁路具有速度快、运量大的运输特点,大幅减少了中途转运的货损,降低物流成本。最后,铁路冷链运输有利于优化贸易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借助中欧班列,中西部地区可以将农产品等直接运输到欧洲。并且可以通过陆海新通道,借助铁海联运、公铁联运等方式直接发展与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的进口贸易。
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增加,跨境铁路冷链运输的重要性开始凸显。目前我国的跨境铁路冷链运输尚处于起步阶段,2023年,我国跨境冷链铁路物流规模约120万吨,占全国冷链物流总量(约2.4亿吨)的0.5%,占铁路冷链运输总量(380万吨)的31.6%。跨境冷链仍以海运(占比60%)和空运(占比25%)为主,铁路尚未成为主力。
尽管目前跨境铁路冷链规模较小,但在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未来潜力巨大。
1.市场需求增长:2023年我国进口冷链食品规模达9500万吨,其中通过铁路运输的仅占1.3%,远低于海运的85%。2023年跨境电商生鲜零售额超1200亿元,对高时效跨境冷链需求激增,铁路运输时效(中欧线12-18天)介于空运(3-5天)和海运(30-40天)之间,性价比优势显著。
2.国家政策支持:随着“一带一路”深化,计划新增10条跨境冷链班列线路,覆盖中亚、东南亚、欧洲等区域。同时,RCEP机遇下,中老、中缅铁路冷链享受关税减免,预计2025年东盟方向铁路冷链运量将达50万吨。
我国跨境铁路冷链物流发展面临瓶颈
由于我国冷链运输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与国外的管理体制、组织方式以及装备水平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些不足阻碍并制约了跨境铁路冷链物流的发展。
1.信息化水平较低:温控信息不透明,部分冷链专列缺乏实时监控系统,无法全程监控货物的温度、湿度等关键参数,导致运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2.基础设施不足:一方面,边境口岸冷链设备短缺,我国主要陆路口岸仅部分配备了专业的冷链装卸设备(如温控月台、冷藏叉车),导致跨境冷链货物在口岸换装时温控断链风险增加。另一方面,冷藏集装箱缺口大,截至2023年,全国跨境铁路冷链专用集装箱保有量不足5000标箱,而同期中欧班列冷链运输需求已超1万标箱/年,缺口率达50%。
3.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不足:通过铁海联运的货物在铁路冷链专列和海运的衔接不够紧密。一方面,铁路冷链专列的集装箱规格与海运冷链的集装箱规格存在差异,导致转运时需要重新装卸货,另一方面,铁路冷链专列的装卸设备与海运的装卸设备可能不匹配。比如铁路专列的冷藏车厢高度、宽度与水运码头的装卸起重机、叉车等设备的作业能力不协调,这两种运输方式上的衔接不足导致装卸效率低下,增加货物在转运环节的停留时间,且不利于货物的全程冷藏冷冻保存。
此外,国际标准的差异也是阻碍跨境铁路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技术标准差异,我国要求冷链货物全程温控误差≤±2℃,而欧盟、东盟部分国家允许±5℃,标准差异导致跨境货品抽检不合格率较高。
破解跨境铁路冷链困局需推进设施升级、规则互通与数字赋能
尽管跨境铁路冷链运输在连接国内外市场、降低碳排放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但其发展仍面临多重掣肘。基础设施的薄弱让“冷链不断链”难以实现,国际规则差异导致跨境货物流通效率折损,而多式联运的“断点”也让全程温控难以保障。这些痛点不仅推高了物流成本,也削弱了跨境铁路冷链的优势。为此,亟需硬件升级、规则融合和技术赋能三向发力。
1.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全程温控和数据共享,实现中欧班列等跨境冷链货物100%全链条数据可视。
2.完善边境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口岸新建专业化冷链装卸月台,配备温控仓储(-25℃~15℃)和自动化装卸设备,通过财政补贴和租赁模式扩充冷藏集装箱数量,重点投放中欧、中国-东盟等需求量大的线路。
3.统一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冷链设施标准,如冷藏车厢、集装箱的规格和接口标准等,便于货物的快速转运,提升综合运输效率。同时,在铁路站点和水运港口、公路货运站附近建设多式联运枢纽,配备适合不同运输方式的冷链转运设施,如冷藏转运仓库、装卸平台等。
4.建立国际合作机制、统一国际冷链标准。协调中欧、东盟国家将温控误差范围统一,扩展检验检疫互认品类。
结论:在“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框架下,预计2025年,我国跨境冷链铁路物流规模将突破300万吨,占全国冷链物流总量的1.5%-2%。若突破境外设施和标准协同瓶颈,远期2030年占比或达3%-5%,成为国际冷链物流的重要补充渠道。
跨境铁路冷链物流当前占比虽小,但凭借政策红利、成本优势和绿色潜力,发展空间广阔。亟需补齐境外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国际标准互认,以释放其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价值。
《赛宁创新(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