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共享经济延伸至物流领域,催生出“共享物流”这一创新模式。共享物流通过整合货运资源、技术装备、基础设施及末端配送网络,打破传统物流“信息孤岛”与“资源浪费”的桎梏,成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关键路径。据统计,2024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4.1%,而发达国家仅为8%-10%,这一差距的背后,正是共享物流可挖掘的巨大潜力。通过资源共享与协同,共享物流不仅能推动行业降本增效,更将加速绿色低碳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货运资源共享
传统的货运市场是一个小、散、乱、差的市场,货运资源散乱,倒货卖货,层层转包信息不畅,难以共享,随着Uber和滴滴出行的共享模式开始向物流行业渗透,通过共享卡车资源,实现货运卡车与货运需求的共享匹配,提高卡车运输的最优装载率,降低卡车回程空返率,使得基于车货匹配的共享物流迅速发展。加之风险投资和社会资金的热捧,迅速掀起了基于车货匹配的共享物流热潮。
传统物流中,货车空驶率长期高达40%,而共享物流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运力与货物的精准匹配,将资源利用率提升至新高度。以山西货通九州打造的“货运版滴滴”为例,平台整合全国300万司机资源,利用大数据算法实时对接货源与车辆,使空驶率下降60%,企业运输成本降低25%。此外,多式联运的协同模式进一步释放共享价值。如赣州国际陆港通过整合铁路、公路与航空资源,构建“铁陆空”立体物流网,货物中转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24小时,运输成本下降30%。京东物流与制造业企业共建的“封闭式货运联盟”,则通过共享运输线路与定制化供应链服务,实现库存周转率提升50%。
二、物流技术与物流装备资源共享
标准化设备共享是共享物流的基石。招商路凯推行的“托盘循环共用系统”,通过建立封闭式托盘池,使托盘流转次数从年均6次提升至24次,装卸效率提高3倍,货损率下降15%。智能化技术则让装备共享迈向更高层次。京东云仓向中小商家开放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商家可实时共享库存数据与自动化分拣设备,订单处理效率提升40%,仓储成本降低20%。在江西寻乌县,第四方物流平台整合县域内分散的快递企业,共享智能分拣中心与配送车辆,物流成本整体下降20%,农村快递时效从3天缩短至1天。
三、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共享
传统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仓储设施、物流园区、公共装卸区域设施等。随着互联网发展,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物流,以云、端、网为基础的互联网体系也成为了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目前物流基础设施共享模式的发展正向深度开发、全面开放、广泛共享方向发展。
在共享仓储资源方面,近年来,随着仓储设施与仓储服务标准化发展,基于共享仓储资源的共享平台发展很快,通过线上线下深度整合仓储资源,以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构建仓储互联网平台数据库,共享仓储资源与商品库存信息,实现仓储资源的网上交易、网上调度、实时跟踪与监控,提高全社会的仓储管理水平。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目前推进的共享仓储设施模式主要有:
1.多式联运+仓储:通过分布式共享仓储资源布仓,降低仓储成本,降低运输成本,实现公铁联运的快速与灵活相应;
2.中国仓储交易服务共享平台建设(中仓网),以标准化仓储与标准化服务推动星级仓库共享水平;
3.共享智慧仓储服务,免费建设智慧化与自动化立体库,为企业提供共享的智慧仓储与配送服务,按服务作业量收费。
四、物流配送资源共享
配送共同化包括物流资源利用共同化、物流设施与设备利用共同化、物流管理共同化等,是天然的共享物流模式。随着高铁与私家车的普及,传统客运大巴的市场份额已显著萎缩,但其庞大的运输网络仍具有独特价值。当前部分物流企业正积极探索"客货联运"创新模式——通过整合客运班车的闲置行李舱资源,按照固定线路与时刻表开展包裹配送服务。这种模式在起点和终点设置专人负责货物交接,既盘活了客运系统的剩余运力,又延伸了物流网络的覆盖深度。尤其对于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地区,这种依托既有客运体系的配送方案,不仅能降低物流企业的网点建设成本,更能为日渐萧条的客运行业开辟新的营收渠道,实现运输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结语:政企协同破局共享物流,以标准化激活万亿蓝海市场,构建共享物流生态体系。共享物流作为一片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政府在推动共享物流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在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通过找准关键抓手、制定系统性解决方案,协调企业难以独立突破的瓶颈,并激活市场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共享经济的核心痛点在于资源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共享,而标准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应配合政府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单元化物流创新,从产品包装源头入手,推动生产企业遵循国家主流包装标准,确保包装规格与物流箱、托盘、货架、车厢等设备相协调。在此基础上,推动共享物流包装的普及,为托盘、物流箱、叉车等设备的标准化共享奠定基础,并进一步促进车厢、集装箱等配送资源的协同利用,最终实现全链条物流资源的高效共享。
《赛宁创新(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