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制造业数字化供应链管理之基——“一码到底”
发表日期:2024-11-01浏览次数:10032

“一码到底”是指从源头建立一物一码机制,出厂即生成物资的唯一数字身份证,在货物流转过程中,可以通过扫码的方式实现“物联网”,实现数据源头生成、全局共享、过程透明和资产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可管、可控”。

 一、 为什么制造业要竭力去实现“一码到底”?

   (1)“一码到底”有利于提升产品追溯防伪和交付安全能力

 “一码到底”意味着为每一件产品分配一个独一无二的二维码或条形码,这个码中包含了产品的各种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批次、原材料来源、销售渠道等,通过扫描这个码,企业可以轻松地获取产品的详细信息,实现产品的全程追溯,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特别是在交易过程中,“一码到底”还可以防止关键零部件不被替换,提升产品交付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一码到底”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管理效能

 通过为每一个产品赋予一个独一无二的识别码,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分析数据,实时掌握产品的生产进度、库存情况、在途信息、销售动态等信息,为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依据,从而做出更加精准的管理决策。同时,通过对产品信息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

   (3)“一码到底”有利于防止资产流失,实现资产运营全生命周期管控

 对于一些央国企而言,资产管理是其重中之重,“一码到底”通过为每项物资分配一个唯一的编码,这种唯一性使得资产在采购、入库、使用、维护、报废等各个环节都能被清晰地记录和跟踪,一旦资产发生流失或异常,企业可以迅速通过编码系统定位到具体的资产,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找回或处理。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央国企而言,例如三大运营商,在如此多的基站建设当中,如何进行深度资产管理和保障残值回收,一物一码将为其提供重要的解决思路。 

 二、 “一码到底”究竟难在哪里?

 “一码到底”在各个制造企业中都极其推崇,但一物一码在全供应链中进行流转一直难以实现,其主要的卡点可以总结如下:

   (1) 管理便利与隐私保护难以得兼

 在每个企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一套物料管理方式和方法,每种物资粘贴的条形码或二维码都有自己的编码规则,想要跨企业实现编码互认、流转畅通,需要双方深度协同,实现编码规则协同,而一般的编码信息包含生产日期、生产批次、原材料构成、原材料来源、销售渠道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一个生产制造企业而言,无疑是最为机密的信息,一旦泄露将会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通常情况下,即使有很多企业出于管理便利想要实现编码协同,但要在编码协同和隐私保护中间取得折中方案很难实现,无法形成一个通用共识的条码。

   (2) 供应商成本和效率受限

 部分供应链上的链主企业放弃实现编码互认,退而求其次,仅仅设置自己的编码规则,但要通过供应商进行粘贴,试图将自己的供应链管理范畴进一步扩大,对供应商的备货情况进行管理,也便于自身的入库管理。但现实情况中,供应链上的一个核心企业往往有成百上千个供应商,供应商有大有小,试图让供应商进行粘贴条码,对于一些中小供应商而言,有苦难言,粘贴条码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小供应商会受制于其成本和效率,不愿开展此工作。 

   (3) 物资使用管理“颗粒度”难以对齐

 一些链主企业追求内部供应链管理的“一码到底”,但即使是只实现内部物料的一物一码,也是十分困难的。供应商供货通常是根据企业的采购订单进行的,供应商包装方式不尽相同,入库物资“颗粒度”与物资实际使用“颗粒度”通常不匹配,需要进行二次拆箱。如果入库时只对供应商的包装方式进行贴码入库,则对使用物资无法进行一物一码管理;如果对使用物资进行条码管理,则还需要进行拆箱作业进行贴码管理,则工作量会显著增大,且有些物料本身不具备贴码操作空间。一物一码应该管理到何种“颗粒度”,这需要依据不同企业的管理能力进行科学评估,这是一物一码管理的一大难题。

 三、 “一码到底”应该如何去实现?

 要想实现真正全供应链条的“一码到底”是非常棘手的事情,这里提供一些可能实现的思路仅供参考。

   (1) 对齐企业内部物资管理“颗粒度”,保障物资内部管理的一致性

 通常,在国企或者央企推动供应链管理的最大难度其实不在外部,而在于企业内部,内部各部门对物资管理需求“颗粒度”的不统一,造成了物资在企业内部流转的不通畅,因此,物资管理“颗粒度”要尽可能先在内部对齐。首要任务是要加强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特别是要加强计划部门、物流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等之间的协同,目的是为了实现物资使用的单位个体、物流管理的单位个体和采购管理的单位个体相一致,这样只需要对通识的单位个体进行赋码,即可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对物资管理的需求,若实无法对齐颗粒度的,应当建立数据勾稽关系,实现数据互通转换,保障物资内部管理的协同性。

image.png 

采购物流需求颗粒度对齐

   (2)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物料编码既要探索互认,也要注重保密性、安全性

  上下游企业应当加深协同,编制通用共识的物料编码,但在物资流出本企业时,通过扫描出库的方式,消除掉相应的企业机密信息,仅保留物料的基础信息和物流信息,以便于下游的物流作业,在编码协同和隐私保护中寻求折中点。

  此外,包装方式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物资流转的关键载体。包装方式应当尽量实现最小单元的标准化,满足下游需求企业的单元化作业需求,避免让下游企业进行多次开箱作业。包装方式难以最小单元化的,应当建立最小化单元物料与整体包装的数据勾稽关系,实现个体信息与整体信息之间的的转换关系。

   (3) 通过智慧物流设施的开拓创新,支撑“一码到底”的实际运作

  要想实现“一码到底”,除了要实现企业内外部的编码协同,寻求到物资流转的最小赋码单元,还需要运用智慧物流设施对“一码到底”实际运作进行支撑。智慧物流设施需要保障的是物流作业流程的标准化,以标准化的作业方式完成编码生产、赋码、识码等一些列动作,物资在流转过程中,不会因条码缺失、损坏、粘贴位置不合理等因素造成个别工作流程作业的难以实施。


《赛宁创新(成都)》

Copyright © 赛宁创新(成都)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2024075090号-1